【会院学子】金宇超:我的学术之路,对真实世界的热爱与好奇

发布时间:2018-02-07


我从2009年进入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学习,2013年进入了会计学院的硕博连读项目。这学期开始了博士二年级的学习,是硕博连读的第四年。

大学本科时候,我认为是学术萌芽的时期。第一次接触实证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大学时候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当时老师讲,社会学家会研究吸毒群体,会研究同性恋。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找一个吸毒的社会学家去研究吸毒群体呢?为什么不找同性恋的社会学家去研究同性恋?用我们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上的其它群体,肯定会有偏差。
    那一年暑假参加学校的千村调查,主题是关于宗教信仰。当时我就想研究下我们家乡佛教信徒有没有我们认为得那么迷信,也就是说我们对他们迷信程度的认知有没有偏差。我就设计了两套问卷。一份给佛教信徒做,问题类似:你生病了会做什么?(1)去医院;(2)用一些土配方;(3)在家静疗;(4)烧香拜佛等。另外一份给非佛教信徒做,问题是:你觉得佛教信徒生病了会做什么?选项跟第一份问卷一样。最后就发现,我们想象中的佛教信徒,比真实的他们自己更加迷信。他们也愿意接受科学知识,生病也选择去医院。他们已经经历了“神高高在上”到“神就在我们身边”的过程。当时就社会学研究方法自己一步步做下来,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研究训练,也倒是乐在其中。最终形成了调查论文,获得了当年千村调查的论文一等奖。

我想我学术之路开始就是源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这种兴趣与热情,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这个世界。在这里特别感谢硕博连读的项目,为青年学者走向学术道路提供了优质的平台,让我能够将这一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融入自己的研究学习。硕博连读的项目让我接触到了无比崇敬的导师,领域内优秀的教师学者,坚韧而刻苦的同学朋友;同时也给我提供了系统学术训练,国际化的交流环境。这些我都倍感珍惜。
      硕士阶段,我觉得奠定了比较好的会计学研究功底。转入会计学院的硕博项目,基础的会计和经济学课程都需要自己补习。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II的课程。高微I之前没学习过,以前也没有系统地学过初级和中级的经济学,直接硬着头皮学习高微II的内容了。基本上每节课都是坐在第一排,并且录音下来,回去再自己将老师的讲课听写成文字版本,然后自己理解和总结。结果期中考试后,老师跟我说,我是他高级微观经济学考试第一个满分学生,这个其实比我获得的所有奖项都要珍贵。当我觉得迷茫的时候,觉得对身边的人和事情认真总是没有错的。

博士阶段在各种眼前的任务中匆匆开始。导师靳庆鲁教授对我的引导作用无比巨大。他的正直的学者精神,开拓的学术思维以及其对科研的无比热爱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榜样。导师在上财“非升即走”的“常任轨”制度下坚持下来,坚持着学术研究在迷茫和无措的青年学者时期,在声名鹊起的收获时期,在任教十余年的每一天。

导师注重对我的引导与鼓励,让我有了充足的自由成长空间,也使得我对学术的兴趣与热情日久弥新。在导师的引导下,我在博士期间参加了比较多的学术会议,包括2016年4月份去山东大学参加公司实证会议,6月份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经济研究主办的投资者论坛,都报告了自己的工作论文。最近9月份跟着导师参加了国家自科委的双清论坛。这次双清论坛是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的第一次双清论坛。我也帮助导师做了一些会议的秘书工作,包括形成重点项目群的立项建议书,以及研究综述的拟写。目前重点项目群已经在国家自科委通过了,我感觉对我们会计研究发展做出了点贡献。这一年多的博士阶段,我跟老师进行了比较多的合作。其中一篇第一作者论文10月份发表在《经济研究》。还有5篇定稿在投,其中两篇过了《经济学(季刊)》和《管理科学学报》的一审。每次与导师一起的创作、砥砺和打磨,都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与充实。

金宇超(图后)和他的导师靳庆鲁教授(图前)

每次参加导师讨论班学会更加成熟得思考问题,参与自科社科项目练习文字的表达,从各项会议练习自己的报告技巧,接触到领域内众多的优秀学者…..这些点滴一开始并不是很具有规划性,现在回头来看,正是这些源于兴趣的付出影响了我。对于那些为了一个目标坚持到一路到底旗开得胜的人,我是很佩服的。但我发现当我为了某个明确目的而努力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收获往往来自意象不到的地方。

最后跟大家交流一些对未来的一些规划。两年内,我想我要为一个稳定的学术环境做努力。明年前往香港大学交流学习,推进合作项目。接下来一年半的博士生学习,我也会积累知识,丰富成果,为毕业后研究生涯做一个好的起步。五年内,我希望形成自己的优势研究领域。在基于会计信息的公司估值理论,博弈理论、机制设计的会计学运用或者市场异象研究等方面寻找并形成自己的研究优势。十年内,希望自己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者,具备国际学术成果及国际影响力,并推动国内会计学的理论研究。最终,我进行学术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对学术的兴趣与热情,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世界。


问:您的治学格言是什么?

答: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问:如何看待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问题?

答: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必定是无比重要的。不仅影响到单个学者的声誉和学术生涯,也关系到社会各界对我们学者和学术研究的认同和信任。我们的研究很多时候会涉及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等,那么我们也很容易认识到,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建立不应该仅仅依靠学者本身的品质和道德,更重要的是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提高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认同和重视。


问:导师在你的心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答:靳老师是我心中理想学者的样子。在学术生涯初期的迷茫和无措中,他能够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勤勉奋斗,厚积薄发。在名声渐起后,能够继续保持平淡和坚守。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对学术热爱,对知识渴求,对现实社会充满关心与同情。


问:导师在您的个人成长方面有哪些帮助?

答: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坚韧的性格,开拓的思维,严谨的学习与科研,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做一个正直的学者。这些是导师对我成长的重要影响,我也会一直坚持。

     问:您如何解决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答:首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大学时候看室友打游戏,往往能够每天坚持到凌晨,还保持无比高枕的热情。我想有这种热情和兴趣,加班加点熬夜都不会是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精益求精是一件令人快乐和兴奋的事。其次就是像对待论文中的研究问题一样,认真对待眼前的困难。我们学者本身就一直在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困难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如果我不知道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去发现;以前有没有人遇到过,他们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怎么去检验哪些是正确的对待方式等等。我想,对于解决困难,我们学者没有理由弱于他人,因为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寻找答案。

     问:哪本书对您的触动最多?

答:感触最多的书应该是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并不是很严谨的学术论著,其中的结论也往往是基于个案和个别的经验,被誉为心灵鸡汤的始主,但它打动我的地方是一种对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的探索。

人们往往知道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比如健康富足的生活,以及如何了解别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使人喜欢你,如何使他人同意你的想法。但是学者的精神往往不眷顾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

就像书的引言中所提到,芝加哥大学和青年会联合学校想要举办一种这些符合人们需要的课程。他们努力的寻求有关这样题意的一本实用书籍,可是无法找到一本。最后,他们去见一位世界著名的权威成人教育家,问他是否有合乎这些人们所需要的书。“不,”那位教育家回答:“我虽然知道那些成人需要些什么,可是他们所需要的这类书,却从未有人写过。”卡内基自己也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在寻求一本实用有效,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书籍。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决定自己写一本,用于自己的讲习班。基于这些讲稿就形成了这本《人性的弱点》。

我想我们学者拥有一把金钥匙:如果我们感到读博很辛苦,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辛苦的根源以及如何改善境况。如果我们有时生活不如意。我们可以研究我们为何不如意,如何走出困境。如果我们想让社会更美好,我们可以找到社会的症结,探索改善的良方。希望学者们不要忘记自己手中的金钥匙:我们知道如何寻找答案。


金宇超:

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届“学术之星”奖获得者。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5级会计学博士研究生(2013级硕博连读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公司估值、资本市场研究,导师靳庆鲁教授。在读期间,在《经济研究》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1篇。


供稿、供图: 金宇超(学)